“影视翻译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操作难度更大。”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陆香举例,“在图书翻译中,中英文字数多点少点问题不大,但影视翻译不行。字幕是用眼睛看的,眼睛看的速度通常跟不上耳朵听的速度,所以字幕需要简化,否则会影响观众对剧情的理解,也会使观影效果大打折扣。”
“需多主体、多主题、多渠道拓宽译路,使中国影视作品深入国外观众的生活,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优化中国形象助力。”关秀娟说,多方翻译主体应加强项目协同,国家翻译、商业翻译、影迷翻译应形成紧密的主体关系,共同营造中国影视外译生态。针对目标受众丰富影视类型,既要传播中国的主流文化,又要达到观众的期待,尽量满足译入国各方受众需求。
3.破题、换挡,有待综合统筹
对这位专业译者来说,“白酒”一词的英译并不难。可是当陈萱拿到电影《疯狂的外星人》的剧本时,她需要考虑海外编剧和演员的接受度,慎重选择最合适的译法。
“字幕翻译受时空、文化影响较大,压缩、删减等变译现象比较常见,偶尔也会用到替换、增补等方法来突出源语文化信息。”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教授关秀娟指出,影视翻译是语言、声音、画面等多种符号之间的转换,属符际转换;而图书翻译是传统意义上的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属语际转换。
“翻译还要充分考虑渠道和受众,影视翻译更需要吸引观众眼球。”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教授王颖冲敏锐地观察到,《我不是潘金莲》的图书版译名是“I Did Not Kill My Husband”,而电影版译名则换成了“I Am Not Madame Bovary”。她说:“二者相较,前者比较平,追求叙事清晰;后者站在大众视角,更有‘爆炸'效果。”
经过一番思考,陈萱最终在剧本翻译中选用了“liquor”。
(本报记者 肖人夫 本报通讯员 宋志悦)
“现在越来越多的‘出海'影视采用原音加字幕的形式。这与之前流行的译制片、配音腔的效果迥然不同。”陆香回忆起20世纪90年代电视剧《还珠格格》在东南亚地区广泛传播时,配音腔的视频传回国内曾让人忍俊不禁。
李娜/绘
“目前,国家层面还没有出台相关的对外译制标准和规范,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政策;全国数十万家影视公司,大多数制片公司不重视译制,也不懂译制;大多数译员不懂电影;多数后期制作人员不懂外语。”对于中国影视外译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陆香表示忧虑。
“我们觉得,剧本要给外国编剧看,还是让人能够迅速理解比较重要,不要制造阅读障碍。”从《流浪地球》到《误杀》再到《中国奇谭》,陈萱陆续参与了多部影视作品的外译工作,她以多年的经验判断,剧本和台词翻译得不好,会影响影片在海外的传播;字幕做得不好,会影响海外观众的观感。
陈萱认为,良好的文字功底和深厚的文学造诣是影视翻译从业者需要具备的素质。“如果译者的中英文功底够好,英文表达比较地道,符合外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就不会写出很多Chinglish(中式英语);文学造诣比较高的译者,平常看的文学、影视作品比较多,语感就比较好。”陈萱说。
不过,当下国内热门影视作品的“出海”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信、达、雅严格来说最多只能用来评价英译中的文学作品,不宜套用在中译英上,因为很多国人对于什么是英文的‘雅'并不具备客观的认识,总是习惯用中文的思路来追求繁复的修辞,而现代英语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简明。”谈及翻译的评价标准,陈萱认为,很多人对翻译的认识存有误区,认为翻译就是要再创作。“把一段大白话的原文翻译成‘诗经体'或者所谓的‘古典英文',就等于把它再创作了一遍,而且是没有必要的再创作,这种‘炫技'反而加剧了读者的理解障碍。”
本文转自:光明日报
“Baijiu”还是“liquor”?陈萱和她的翻译团队展开了讨论。
提升中国影视作品的外译质量,关乎评价标准、监管政策、人才培养等层面,有待综合统筹。
编者按
2.加速、提质,并非一帆风顺
“建立新时代‘中国影视翻译学科'体系尤为迫切。”湖南文理学院教授周星林认为,这是用影视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必要环节;是培养影视外译专业人才,提升影视外译质量的必要环节;是丰富学科门类,增强文化自信的必要环节。
文章来源:《语言文字应用》 网址: http://www.yywzyy.cn/zonghexinwen/2022/0918/1090.html
语言文字应用投稿 | 语言文字应用编辑部| 语言文字应用版面费 | 语言文字应用论文发表 | 语言文字应用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语言文字应用》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